自2024年10月“以文化心”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上桥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塑形”与“铸魂”双重使命,实施“文化阵地夯基、文化活动浸润、基层治理赋能”三项举措,累计开展活动文化31场,受众人次1.2万人次,绘就了一幅立体化乡村“以文化心”的生动图景。
——破解文化活动“去哪里”空间困局,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基础。
聚焦村民闲暇时光无处可去、无乐可享的问题,上桥村着力构建“整合室内空间+优化设施配备+盘活户外阵地”模式,打造近距离、全天候、多功能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让群众“闲有所乐、需有所应”。
大力实施公共文化阵地提升工程,有效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阵地资源,构筑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普服务、体育服务“五大功能区”,配备乒乓球桌、象棋、秧歌扇子、民族乐器等文体等设施,阅览室增添农业技术、文学艺术、健康养生等多个类别藏书,打造村民文化体育科普的共享空间。
盘活户外阵地资源,在文化广场、文化长廊设置文化墙、景观小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文化内容,依托阵地定期举拔河比赛、广场舞展演、公益电影放映、非遗手作市集等活动,让居民在参与中增进情感联结,让“微阵地”发挥“大作用”,成为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解答文化活动“干什么”需求命题,打造多维文化服务链条。
聚焦基层优质文化资源短缺、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的堵点难点问题,上桥村探索拓展“优质文化资源下沉+群众自乐班培育+文化能人招募”三大路径,提升文化服务质效。
健全“文明办牵头、成员单位联动、社会组织聚力”的下沉服务机制,先后联动文化、教育、体育、科技等53个部门、32支社会力量,打造“文艺+科普+赛事”三位一体的文化浸润“服务包”,并制定活动清单,每月开展1次示范性。
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唱红歌 颂党恩”群众红歌会暨“妈妈的家常菜”美食大赛、“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文体科普活动等主题示范性活动7场次,引导各族群众共叙邻里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培育“内生力”,整合村内退休党员、文艺爱好者、文化能人等30人,组建“墨香舞动”文化小组,培育广场舞小组、戏曲爱好小组等5支群众自乐班队伍,精心创编小品、舞蹈《喜事新办幸福长》《秧歌新韵》等文艺作品。
创新“菜单式”“招募式”的活动筹备方式,依托村务公开栏、村级微信群、村广播等渠道广泛吸纳群众建议、制定公示月度活动计划,同步开通歌舞、戏曲、书法绘画等文艺项目人才招募渠道,切实保障“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群众感兴趣、能参与。
——疏通基层治理“怎么干”堵点难点,培育基层文化治理体系。
聚焦基层治理中群众参与度、文明风尚培育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上桥村创新建立“一约四会+三级议事+分类帮帮”治理体系,推动文化治理从制度约束“迈向”价值引领。
文化浸润融入基层治理,构建“立约、传约、践约”村规民约工作法,统筹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协同发力,建立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环境整治等积分激励机制,通过“月评比、季晾晒、年表彰”激发内生动力,让“一约四会”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推动建立“楼栋微议事+网格共议事+廊亭大议事”的议事方式,统筹凝聚党员、群众、人民调解员、“楼道红管家”等多方力量,聚焦堵塞楼道、绿化改造、公共设施破损、邻里矛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发动群众大讨论、广献策,形成“琐事楼栋调解、小事网格办理、大事联席商议”的三级处置体系,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
发动乡贤、热心群众、道德模范等骨干力量,组建“帮帮团”志愿服务队,针对红白事操办、急难救助、矛盾调解等民生需求精准施策,实行“共性问题组团帮、个性问题专业帮、情绪问题疏导帮”分类帮帮模式,至今已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100余件,真正实现了“服务触角延伸到哪里,文明风尚就浸润到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