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11月14日电(记者 艾福梅)西北的初冬,寒意渐浓,但并未阻挡洪致平再次返回宁夏的脚步,年近八旬的他,曾作为知青在宁夏待了15年,这次回来,他到银川市永宁县走访城乡中小学校,与这些年获得“杭州知青洪致平奖教金”的优秀教师、校(园)长座谈,还走进当地的高职院校分享自己办职业院校的经验……“这就是回家的感觉,总希望多说一点、多做一点。”这位老人说。
1965年9月,年仅18岁刚高中毕业的洪致平从江南水乡奔赴塞北宁夏,在永宁县李俊镇古光四队插队。当了8年农民后,他被调到当地小学任教,直至1972年回到杭州。在杭州,他继续教书育人,先后在小学、初中、高中和高职院校当老师和校长。
洪致平说,永宁县是他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他教育之路的起点。那些在油灯下备课的夜晚,那些与学生并肩耕耘的日子,早已沉淀为生命中难以忘怀的印记。“宁夏的黄河水养育了我,我感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他说。

洪致平与其设立的奖教金获奖者座谈。受访者供图
2018年,几经思考,退休后的洪致平拿出节省下来的积蓄20万元,在永宁县设立了“杭州知青洪致平奖教金”,每年奖励10名扎根乡村的优秀教师和校(园)长,到今年已是第8届。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乡村教师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我希望能尽我微薄的力量,让扎根于此的乡村教师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付出的认可和尊重。”洪致平说。
两年前,最早筹集的资金已经花完,洪致平又挤出了十余万元,准备将这个奖教金获奖人数扩大到十届百人。

洪致平(左三)在宁夏银川市永宁县一所高职院校走访实训场所。受访者供图
永宁县园艺小学的老师马发旺是今年10名获奖乡村教师之一。已在这所学校从教11年的她曾因学校数学老师短缺,跨界担任数学老师。她把玉米棒、田间秧苗带进课堂当教具,让数学知识与乡村生活相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爱上数学。
如今,重回美术岗位的马发旺看到乡村孩子美术资源匮乏,便带着他们走进自然,用树叶、玉米皮创作。“洪致平老师的这份鼓励让我坚信美育的力量,这份激励,是一份被看见的感动。”她说。
尽管身体还算矍铄,但已到耄耋之年的洪致平不知自己还能回几次“第二故乡”。因此,他这次在宁夏停留的时间较长。“教育是‘关爱、引导、转化、激活’,我希望自己能多走一些学校、多跟老师们交流,把自己一生积累的教育经验传递给家乡的更多教育者。”他说。(完)




